智能机器人引爆新赛道
新华网北京4月1日电(赵海军)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智能机器人产业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,正以迅猛之势引爆全新赛道,成为推动经济发展、重塑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从产业规模来看,智能机器人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。据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数据,截至2024年12月底,全国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数量已达45.17万家,注册资本共计64445.57亿元。与2020年底相比,企业数量增长了206.73%,较2023年底也有19.39%的增幅,且一直保持稳健上扬的态势。从地域分布上,东部地区凭借区位、科研实力及产业链配套优势,吸引了高达66.06%的企业集聚,形成了产业“黄金地带”,如长三角、珠三角地区,依托自身强大的科研实力,构建起了以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。这种集聚效应不仅促进了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,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,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技术创新是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。当下,智能机器人在技术层面不断取得突破,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以感知技术为例,3D视觉和触觉感知能力的提升成为重要趋势。视觉作为智能机器人的主要感知手段,3D视觉感知能让机器人更全面、精准地获取环境与物体信息,有助于其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精确操作。同时,触觉感知的发展,借助电子皮肤、力矩传感器等技术,使机器人能够感知物理接触,反馈更真实的操作结果,大幅提升了操作精细度。大模型技术也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,它基于多模态数据提升机器人的感知、自主学习和决策规划能力。而且,非Transformer架构的轻量化模型加速落地,为机器人执行任务提供了更高效、灵活的支持。仿真环境与世界模型的持续完善,使得机器人能通过模拟仿真和建模分析,更好地适应环境,优化运动控制算法,提高工作效率。此外,数据集共建共享也在加速推进,国内外共同发力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集,如OpenX-Embodiment项目,为智能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和算法优化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。
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,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。在工业领域,工业机器人早已不是新鲜事物,如今更是深入汽车制造、电子装配等高精度生产环节,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,幅度可达30%~50%。而且,以协作机器人为载体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,在装配、打磨、质检、上下料等场景中,进一步展现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适应性和灵活性,推动工业生产向智能化、柔性化方向迈进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服务领域同样是智能机器人的重要战场,服务机器人从最初的家庭清洁、教育辅助,逐步拓展至医疗护理、康养服务等多元化场景。在医疗领域,一些智能护理机器人能够协助医护人员进行患者照料,如帮助患者翻身、协助康复训练等,既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,又提高了护理的精准度和及时性。
商用服务机器人也在不断创新应用,通过搭载机械臂打造具身服务机器人,实现按电梯、抓取、收拾整理等动作任务,以满足全球化服务全场景的需求。在特种领域,特种机器人凭借其复杂环境适应能力,在深海探测、空间探索、紧急救援、防恐防暴等危险、恶劣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它们能够胜任定位、导航、避障、跟踪、场景感知识别、行为预测等复杂工作,随着仿生新材料、刚柔耦合结构、柔性传感器等新型技术的发展,特种机器人的外在形态和制动方式不断进步,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宽。
政策层面,我国对智能机器人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。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明确指出,要持续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、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,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,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。从国家层面将智能机器人提升至战略高度,并在地方积极推进试点工作,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保障了资源的集中投入,还通过开放应用场景倒逼技术迭代升级。例如,北京企业优必选在比亚迪工厂的多机器人协同实训项目,便是政策支持与技术落地紧密结合的成功范例。
展望未来,智能机器人产业前景一片光明。赛迪顾问预测,“十五五”(2026—2030年)时期,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,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。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、特种机器人、人形机器人等细分领域都将迎来新的增长阶段。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,服务机器人将针对深层需求精准开发产品服务,特种机器人从试点示范转入规模化应用,人形机器人也将由资源拉动转为市场驱动,逐步实现小规模商用落地。在技术创新方面,多机器人自主协同技术、仿生机器人技术、机器人灵巧手技术以及机器人大模型技术等都将不断取得新突破,并实现更广泛的应用。
智能机器人产业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新赛道,在技术创新、应用拓展、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,正朝着更广阔的天地迈进,必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,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。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周亦张】推荐阅读:
兴银理财稳利众盈私享增利封闭式23号固收类理财产品19日起发行
专题推荐: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xx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